基本資料
蜀漢的別稱。221年,劉備在四川(蜀)成都稱帝,續漢之大統,國號「漢」。史稱蜀漢,又稱季漢。蜀漢(221-263年)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后主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三國之一,主要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貴州北部、陜西舊漢中府一帶)。
世襲
劉備(161年-223年}
|
劉禪(207年-271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期
|
烈祖
| 昭烈皇帝
| 劉備
| 161年-223年
| 221年-223年
| 章武
| 221年-223年
|
仁宗
| 安樂思公(晉朝謚)
孝懷皇帝(漢趙劉淵謚)
| 劉禪
| 207年-271年
| 223年-263年
| 建興
延熙
景耀
炎興
| 223年-237年
238年-257年
258年-263年
263年
|
歷史資料
稱帝
關羽
昭烈帝,名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販草鞋、草席出身。在位3年。病死,終年63歲。葬于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劉備,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席度日。他不喜歡讀書,愛養狗,養馬,喜歡音樂和修飾外表,又喜歡結交豪杰。他在當地富戶的資助下,趁軍閥混戰之機招兵買馬,結識了前來應募的兩個壯士關羽、張飛。劉備見兩人武藝高強,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為心腹。三人親如同胞手足,據說還在桃園結拜為異姓兄弟,發誓要同生共死,干一番事業。
劉備起兵后,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孫瓚,代領豫、徐兩州牧。由于力量弱小,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紹,劉表,輾轉寄人籬下。他感到要獨樹一幟,打開局面,必須聘用人才。他打聽到南陽臥龍崗(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有位杰出的人才,叫諸葛亮,時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十分高興,帶著關、張兩人去請他出山輔助。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聞知劉備要來,一再躲避。劉備連著撲空兩次,并不泄氣,第三次再登門拜訪,諸葛亮終于被他感動,接待了他。
劉備向諸葛亮陳述了自己的志向,懇切地表示自己無能力開創局面,請他指教。諸葛亮就侃侃而談,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曹操正在準備南下;江東又已被孫權占據,立足已穩;只有物產豐富的軍事重地荊州和益州,因為它們的割據者無能,可以去占領。然后聯合孫權,整頓內政,鞏固地盤,伺機出兵,攻擊曹操。這才有可能爭奪天下,復興漢朝。劉備聽了這一番精辟的分析,十分高興,懇請諸葛亮幫助他爭奪天下。諸葛亮見他如此熱情誠懇,就隨劉備出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諸葛亮的那番見解,被稱為“隆中對”,成為日后劉備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主動結好孫權,合力于赤壁擊敗曹操,并乘機進占荊州。不久又引兵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稱帝,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建年號為“章武”。史稱蜀漢或蜀。
劉備稱帝后,依照諸葛亮的主張,著力整頓內政,實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衰落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攻殺后,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縣境內)之戰中,被東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忙詔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趕來白帝城,囑托后事。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的兒子阿斗,你如果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認為不能輔助,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聽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于劉氏父子。劉備便命令李嚴起草遺詔,傳位于劉禪。然后將劉禪兄弟叫進臥室,叮嚀說:“我死以后,你們一定要象伺候父親一樣伺候丞相?!庇侄隈窜妼④娳w云盡心輔佐嗣君。說完,他又長嘆了一聲。癸巳日,劉備病死于白帝城。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后,蔣琬和費祎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祎之后,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后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后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云、貴部分地區),但那里情況復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并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經濟發展
當時,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經濟實力也最弱。特別是劉備奪取益州之戰中,由于劉備與原益州的統治者劉璋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戰爭,致使益州百姓“饑膏草野”。劉備攻占成都后又縱兵搶掠且“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庫為之一空,以至日常軍費開支都成了問題。為此劉備不得不采納劉巴的建議,“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以充實府庫。劉備采用發行大面額貨幣的辦法是一種轉嫁經濟危機的手段,雖然可以聚斂財富解決暫時的困難,但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且必然要對益州社會經濟造成一定的破壞。
而且,隨后魏、蜀、吳三國間的爭戰又一直不斷,這些戰爭,大量地耗費了蜀漢的人力、物力、財力,嚴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對蜀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臨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經濟凋敝、民心不安、社會動蕩的局面。以至于諸葛亮在南征時,命令兵士種蔓青于山中,“以濟軍食”,這是當時蜀漢經濟困難,軍糧難以供給,不得不靠種植蔓青來接濟軍糧的真實情況的寫照。
為解決蜀漢建國后尤其是劉備討伐東吳之戰失敗后面臨的經濟困難,諸葛亮在恢復經濟方面下了很大力氣。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始終是農業社會的頭等大事,也是中國古代支撐戰爭的重要物資資料。所以諸葛亮在恢復和發展經濟中特別注重劉備軍控制地區的農業生產,以保障百姓溫飽和軍糧供應。他為此專門設置了督農官,主管農業生產。
四川素有天府之國之美稱,蜀地百姓歷來比較富足,僅僅是因為戰亂的原因才弄民困財艱。只要社會秩序較為安定,能讓老百姓從事正常農業生產,那么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會很快見效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國歷代統治者在經過大的戰爭和社會動亂之后都會采用的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諸葛亮在蜀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后成果顯著?!败娰Y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諸葛亮對水利設施的新建和維護也十分用心,他曾派壯丁一千二百人保護秦時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并專門設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維護。同時大量興建各類灌溉設施,時人稱為“諸葛堰”、“小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冻啥贾尽份d:“九里堤在縣西北,堤長九里,老相傳,諸葛亮所筑,以捍水勢”。諸葛亮在一出祁山失敗之后,為減輕減輕軍費、軍餉負擔,同時保證農村勞動力不因戰爭而流失,以不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在軍中實行“減兵省將”,建立了士兵到期輪換制度。使農村不因士兵長期在外作戰而耽誤農時。
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諸葛亮還很注意鹽業和絲織業的生產,實行了鹽業官營,并大力開展蜀錦貿易。諸葛亮對制鹽業十分重視,甚至親自到鹽井煮鹽,蜀漢政府對制鹽業的付出不久就收到了豐厚的回報,成為蜀國經濟的一大支柱.而后世四川聞名天下的井鹽也就是在這期間發展起來的。諸葛亮還特別重視發展獨具四川特色的蜀錦貿易。
由于蜀國在絲織業上的大量投入,蜀錦的質量和工藝水平是三國中最高的,成了蜀國最重要的外貿商品那是很大的。據《三國志?蜀志.后主傳》載:蜀亡時,還庫存有錦八十萬匹。對蜀錦的評價也是很高的:“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劉巾于蜀,而吳亦資西道”。
經過多年的以農為本、手工業、商業一起發展,十多年后,蜀漢社會經濟就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積蓄饒”這樣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經過多年的經濟恢復和發展,蜀國“兵甲已足”。
諸葛亮于公元227年出師北伐,進行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的戰爭。盡管蜀漢在北伐中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勝利,但雙方力量的懸殊也注定了北伐最后失敗的命運。在一次次的北伐用兵中(包括諸葛亮死后姜維的北伐),蜀漢逐漸耗盡了財力和物力,從而加速了它的衰亡。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國版圖最小,主要地區僅巴蜀漢中等地,直到蜀亡時,只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可見國力之弱。諸葛亮也承認,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況下率師北伐的。而當時魏國,有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蜀國地方,易守難攻,若能真正聯合吳國,協調一致地對付強魏,則蜀國偏安西南還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區優越的經濟環境也可以為蜀國穩固防守提供條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的資源能夠真正被開發,蜀國的經濟實力必將大增,逐鹿中原的機會自然大了不少。
過早的北伐讓蜀國耗盡了財力,影響了蜀國的經濟發展,使其相對弱小的軍事經濟實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漢經濟基礎薄弱,經不起連年戰爭,浩大的軍事開支,加上幣材緊缺,使蜀國不得不實行通貨膨脹政策,所鑄行的多是大面值錢幣。沒有相應的社會物質基礎作為后盾而鑄行大面值減重錢幣,必然會引起物價飛漲。
同時蜀漢國民對長期的戰爭也極為厭惡,千方百計逃避兵役。有資料表明,由于諸葛亮連年出兵北伐,兵員不足,遂調各郡兵補充北伐部隊,然而各郡大約是以各種借口為由而拒不發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諸葛亮死后,軍隊中大量的士兵和職業兵戶更是紛紛逃亡,做為地方長官的呂乂,數年中僅在一個蜀郡就查出了萬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漢后期姜維北伐期間,蜀漢已經出現了“經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見連年北伐對蜀漢經濟造成的傷害之大。
關于北伐
第一,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維一共9伐中原。其中,諸葛亮沒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當時趙云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諸葛亮沒有內憂,就以趙云,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大軍逼近長安。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墒?,上庸孟達反叛計謀被司馬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守街廳,最后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計”。諸葛亮的第一次失敗,主要就是自己錯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這兩個問題。
2,第二次失利,主要是因為糧草不濟,李嚴撒謊,籌集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北伐失敗。后來,李嚴被廢為庶人。
3,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糧草的問題。
4,第五次北伐,此時,屬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幾次用計謀都戰勝司馬懿,后來蜀國大軍,逼近渭水(今天陜西的母親河,渭河),直搗長安??墒?,后主劉禪聽信讒言,詔回大軍。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機會。
5,第六次,火燒上方谷,計謀都已經實施的很順利,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澆滅,救了司馬父子。(后人說,是老天要滅魏國,所以要留下司馬昭)。又加上,東線諸葛謹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夾擊魏國。諸葛亮氣上心頭,舊病復發,郁郁而終。病勢于五丈原,享年54歲。
姜維北伐九次,其失敗原因歸納為6點:
第一,蜀國的國力開始衰弱,看諸葛亮前期北伐,率軍都是30萬,而姜維幾乎都是率軍20萬,(可用兵力下降是兵器的生產力下降,糧食產量下降的表現)由此可見,蜀國國力的衰弱。
第二,姜維本人不及諸葛亮。不論在戰術,戰策,計略,在蜀軍心中的威信方面,姜維都大不如諸葛亮,這在后來司馬昭的話中可以得知:“蜀主劉禪,昏弱無能,諸葛孔明尚不能扶之長久,何況姜維?”姜維自己也說自己不如諸葛亮。
第三,蜀國內部人才缺少補給,文臣武將相繼死去,蜀國又閉塞在四川盆地,與中原人才往來不能相比,后期,內廷缺少良臣監管,原來出師表中,諸葛亮所提及的“費易,董允,蔣琬,郭攸之”等人都已死去,加上沒有繼承人,導致宦官專權。外部,原來劉備,劉璋手下的舊部都已經死去,沒有好的將領可以使用,以至于最后,姜維一人獨守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成都竟然沒有一個像樣的武將出戰。
第四,后主劉禪無能,聽信宦官,沉溺酒色,以至于朝廷里大臣都有“退讓之心”,聽信黃皓讒言,又疏遠了和姜維等人的關系,(在姜維北伐獲得優勢,有利形勢的時候,聽信黃皓讒言,召回姜維和大軍等)使得姜維不得不聽大夫郗正之言“屯田沓中”,導致漢中兵力空虛。蜀國整體防御實力大幅下降。
第五,鄧艾等人,足智多謀,多次看破姜維的計謀,死守祁山。魏國人才補充較大,后期的鐘會,賈充,張騫,諸葛緒都是比較好的人才。
第六,漢朝滅亡多年,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已經趨零。以至后來長安人對西蜀人的說法也不說是蜀漢,就說兩個字“蜀人”,曹氏政權在中原的統治比較成功,中原人對漢朝的留戀和向往已經幾乎沒有了。這也是“民心向背”的問題。劉禪后期在西蜀的表現又是一個“昏君”,寵信宦官,就好象東漢末年,桓帝,靈帝時的“十常侍”,好象歷史重演一樣,上天要使蜀漢(漢朝)滅亡,這是誰也無力挽回的。
關于滅亡
首先是政治上的問題,1.蜀國君主昏庸無能,朝政荒廢,重用宦官,不思進取。2.蜀國內部矛盾尖銳,忠臣得不到重用,姜維等要臣屢次有殺身之禍.經濟上自諸葛亮死后經濟蕭條,兵甲不足。糧草不濟。軍事上蜀魏兩國軍事實力確實相差甚遠.軍事將領的素質有有很大差異。蜀國除少數像姜維這樣的后輩英雄外大多都是老臣且并不是很優秀,在魏國的攻擊下雖然有地利可守但終究趨于滅亡。鄧艾的奇兵,鐘會的雄軍,劉禪在并圍成都的時候不戰而降最終蜀國滅亡。
魏國方面:
主要原因:1魏國占有中原。人口眾多(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且人才濟濟.勞動力兵力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且民心所向。
2魏成立前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方針的正確性。使得大量才士投奔曹操,而且漢帝的手下,大多也為曹操所用,如徐晃等。
次要原因:1曹氏家族的雄才偉略。曹操就不用講了(前期主要),至于他的子孫雖次于他許多,但護衛他打下的江山還是足夠的。
2中原地勢較平穩??奢^快的調動軍隊去支援.而且糧食也可調動自如。3司馬家族的出現。司馬一家多次打破蜀國滅亡中原的愿望。
蜀國方面
主要原因:1地方偏遠.交通極不發達,而且人口較少,地處蠻夷,人才較少,兵力也不足。只有魏國的六七分之一.
2后主的無能。要不是諸葛亮死撐住,蜀國滅的更快。(其實也有說法是諸葛亮對劉禪不注重培養,事事親為)
3荊州失去,劉備新敗的沉重打擊,元氣大傷,政局混亂,要多年才能恢復。而且也導致由來諸葛亮只能出祁山。
次要原因:1達成不能盡全力,當宦官黃皓亂政時,有幾人進諫:劉禪投降時。有幾人制止?
2諸葛亮為國常年征戰,使百姓負擔沉重,民心失去。
3天公不作美,又多次絕好機會,蜀國多錯過了。
4與吳國配合不緊密,沒見過兩方同時勝利。
先秦時的蜀國
文物
蜀國是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蜀族在現今四川建立的國家,后被秦國所滅。
蜀族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于華夏族群的古老民族?!笆瘛弊肿钤绨l現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于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于蜀國的歷史和傳說。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蜀國不只擁有單獨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于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于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辟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后,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后到達交趾,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并持續了一百多年。
關于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span>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為杜鵑鳥。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
國君
蠶叢氏(蠶叢王朝)
柏灌氏(柏灌王朝)
魚鳧氏(魚鳧王朝)
杜宇(號,望帝。他所建立的王朝只有他一位君主,他最后把君主位置禪讓給鱉靈)
鱉靈(號,叢帝。建立開明王朝,成為開明王朝第一代君主)
盧保(開明二世)
開明王朝共歷十二位君主。于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等伐蜀,蜀滅。
據載,秦滅蜀,蜀一位王子(安陽王)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新的王朝。
首都
1、岷江上游
2、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
3、成都
4、交趾(安陽王)
前蜀
前蜀,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三十五年。
王建原為唐忠武軍將領,后入為禁軍,光啟二年(886),出為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大順二年(891)攻占成都,據西川。乾寧四年(897),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臺)、渝(今重慶)諸州,遂有全蜀之地。天復二年(902)取山南西道(今陜西漢中)。三年,唐封王建為蜀王。后梁開平元年(蜀仍稱天復七年,907)王建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前蜀永平五年(915),王建又取秦(今甘肅秦安北)、鳳(今陜西鳳縣東)、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康縣)四州,擴境至大散關。天漢元年(917),王建改國號為漢。次年,復號為蜀(見前蜀高祖王建)。
唐末大亂,不少世族、文人投奔蜀土,王建多加錄用,有的被任為宰相,但實權常由宦官和王建養子掌握,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尖銳,有時互相廝殺。永平三年,太子元膺便在一場斗爭中被殺。光天元年(918),王建死,子王衍(899~926)繼位。
前蜀建立后,很少有大規模戰爭,社會生產基本上能正常進行,但王建統治時賦稅已很繁重。王衍奢侈荒淫,營建宮殿,巡游諸郡,耗費大量財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同光三年(925),后唐莊宗李存勖發兵攻蜀,王衍降,前蜀亡。后來,王衍被送赴洛陽中途被殺。
后蜀
后蜀,五代時十國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四十年。同光三年(925)后唐滅前蜀,以孟知祥(874~934)為西川節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境內漸安。長興三年(932),知祥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得東川地。四年,封為蜀王。
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知祥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繼位,仍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改元廣政。契丹滅后晉時,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疆士遂與前蜀相同。廣政十八年(后周顯德二年,955),秦、階、成、鳳四州又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發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統治時期,境內很少發生戰爭,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后蜀與南唐同為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后蜀宰相毋昭裔與趙崇祚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后世影響很大。毋昭裔還曾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并奏請雕版刻印“九經”,蜀主從之,“由是蜀中文學復盛”。當時節度使往往兼領禁軍,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這些地區的知節度事,這一措施,開宋代削弱藩鎮的先例。
西蜀
西蜀(405年-413年),有時亦稱后蜀,十六國時期由漢人譙縱建立的政權,不屬于傳統定義下的十六國之一,其統治地區大抵以四川盆地為范圍。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益州軍隊受命東下討伐攻陷江陵、俘虜安帝的桓振,由于蜀軍不愿離鄉背景,因此發生兵變,變軍脅迫時任參軍的譙縱當首領,之后又攻陷成都,譙縱稱成都王,西蜀建立。
西蜀原不具立國條件,其能獨立一隅乃因桓氏在長江中游為亂,東晉對長江上游的控制力減弱所致。西蜀君臣亦深明此點,因此于407年向后秦自稱藩屬,408年東晉攻西蜀,因后秦的援助及東晉軍糧盡而獲勝。409年,后秦天王姚興封譙縱為蜀王。
413年,東晉于準備多年后,太尉劉裕以朱齡石為帥再伐西蜀,蜀軍望風而潰,成都陷,譙縱自殺,西蜀亡。
李蜀
李蜀是北宋初期位于中國四川地區的一個短暫政權,從994年1月到994年5月,該政權僅維系了5個月。
993年,青城縣(今都江堰市西部)茶農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口號,發動起義。他犧牲后,起義軍由其妻弟李順領導,繼續戰斗。在占領蜀州(今崇州市)和邛州(今邛崍市)后,起義軍于994年1月占領成都,李順隨即自立為王,建國“大蜀”,定都成都,以應運為年號,史稱李蜀政權。之后,起義軍又占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994年5月,成都被北宋軍隊攻克,李蜀覆滅。
明代蜀國
世系傳承
蜀獻王朱椿,太祖十一子
蜀悼莊王朱悅熑(lián),椿嫡子(洪武?年~永樂七年)
蜀靖王朱友堉(yù),悅熑嫡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宣德六年)
蜀僖王朱友(土黨),悅熑嫡三子(宣德七年~宣德九年)
蜀和王朱悅(上劭下火),椿庶五子(宣德十年~天順五年)
蜀定王朱友垓,悅嫡長子(天順七年~天順七年)
蜀懷王朱申鈘(jǐ),友垓長子(天順八年~成化七年)
蜀惠王朱申鑿(záo),友垓庶三子(成化八年~弘治六年)
蜀昭王朱寶瀚,申嫡長子(弘治七年~正德三年)
蜀成王朱讓栩,寶瀚嫡長子(正德五年~嘉靖二十六年)
蜀康王朱承爚(shuò),讓栩庶三子(嘉靖二十八年~嘉靖三十七年)
蜀端王朱宣圻,承庶長子(嘉靖四十年~萬歷四十年)
蜀恭王朱奉銓,宣圻嫡長子(萬歷四十三年~萬歷四十四年)
蜀王朱至澎,奉銓嫡長子(萬歷四十四年~)